文本来源:禅城英语培训 首选爱德华国际英语
本来想写一些关于实际方法的东西,但是发现缺乏铺垫,以致写着写着就写不动了。之前的文章缺乏对语言本质的论述和对中国现有英语教育现状的分析,所以我先把这两篇补上,后面再继续写“方法”。
首先关于“语言的本质”,我并不是要下一个很学术的定义。而是跟大家分享一些基础概念,这些基础在民间认识普遍比较模糊。我希望通过一些论述,来使大家能理清概念,以便后面进一步的论述。
语言的文法本质
首先语言在本质之一是“文法”。简单来说,就是构成句子的规则。
那么为什么非要是句子呢?因为所有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在千万年来都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太阳,土地,风,水……),基础体验相同,所以不同语言中很多基本词汇的内涵都差别不大,只是发音不同。例如树-tree,跑-run等。这类词汇并不能体现语言本质的差别。例如我说这个tree怎么这么short啦。这个case你follow一下啦。你run什么run啊。我把词都换了,有区别么?如果你非说有,那么我只能说:I 服了 U。
所以能反映语言内在系统的,是句子的内在构成规则,中文说:我每天都去学校;英文是:I go to school everyday。
话说就在50多年前,对于语言学习还是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就是条件反射刺激出来的,像调教小白鼠走迷宫一样,说对了给予正反馈,说错了就负反馈,模仿训练,然后婴儿就学会语言了。
当时斯金纳可谓如日中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绝对的权威和学术明星,所以大家普遍认为他对语言习得的论断也是正确的。可当时一位年轻的学者,麻省理工大学的乔姆斯基在语言习得的机制上向其发起了挑战。乔姆斯基认为幼儿对于语言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而简单从外界接触到的刺激,根本不足以支撑这种创造性。乔认为人类婴儿通过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LAD)来习得语言。乔的理论重创了斯金纳,间接造成当时的主流语言教学法“听说法”的式微,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虽然很多人反对乔,包括他曾经的学生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后来成为他的主要反对者之一,认为他的理论太过于孤立抽象,脱离实际。但是,无论你赞成他也好反对他也好,谁也无法忽视乔姆斯基的存在,其著作的引用率名列整个西方人文领域前十(10个排名依次是马克思、列宁、莎士比亚、《圣经》、亚里斯多德、柏拉图、弗洛依德、乔姆斯基、黑格尔、西塞罗)。很明显,十个人中,他是唯一在世的。
这里提到乔姆斯基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刻意提的,呵呵,乔大爷的光辉太闪耀了,你即使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要先请出他才行,一般书都是在第一章提的,就如同某种行业惯例,我现在提都已经提晚了。
之前在说“背景知识”的时候说过一个例子:你能看懂一篇英文论文,美国的6岁小孩看不懂,这并不能证明你比他懂英文,只是因为你有背景知识。而我们也经常说,我们学了十几年英语,也达不到国外幼儿园小孩的流利程度。或者,如果我们回到中国古代,即使是战国时期,我们也并不会有很大的沟通问题,都是白话文,最多就是短期内口音不适应,或者祖先们觉得我们措辞怪,因为语言本身也在演化。但不管怎么演化,能支撑我们和祖先交流,能让6岁小孩英语比我们强的,就是因为有核心的“文法”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文法,即使我们穿越百年,也能与祖先沟通;也正是因为人类幼儿有高效内化“文法”规则的生物本能,所以一个小儿即使词汇量不多,知识很少,也可以流利的操纵自己的母语。
需要注意的是,文法并不是一个显性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则;人类在婴儿时期会自然而然的将这套规则内化,甚至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每人都熟练掌握了汉语,但除了专门的语言学家,一般人也并不能说出汉语文法的具体规则。而相反亦然:我们即使“知道”一门外语的所有显性规则,也和掌握这门外语是两码事。
虽然我们能放卫星上天,能制造超级计算机,能开发种种令人炫目的科技,但婴儿习得语言的过程,仍是一个迷。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利用“情境”、“体验”和“镜像神经元”等理论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在实践上,我们也可以“破解”这一过程,比如一般人虽不知道植物内部的生长机制,但知道只要有阳光、水、空气和土壤,植物就会长得很好;我们无法知道婴儿习得语言的生物细节,但通过分析婴儿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这些启示也可以指导成年人习得语言。具体如何适用于成年人,我会在第7篇里细说。
以上说了那么多,希望大家记住一个结论:文法是语言的灵魂,这个灵魂很难通过显性记忆的方法掌握,但可以通过体验来内化。
语言是声音信号
我有时候想,人类用声音作为语言的媒介,真是挺不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假设我们用光做媒介,可能进化伊始我们的祖先会像聋哑人一样用手语交流;如果种族能延续,也许我们会进化出一个会发光的器官,像灯塔一样闪啊闪啊的,来传递彼此的意念。这是理想情况,更可能的情况是由于手语传递的低效率,使我们很早就被灭绝了。想想如果祖先们合作围猎的时候,还要把长矛放下来比划着沟通吧。
呵呵,以上只是无聊的假想,不必当真。我们可以来看语言以声音为媒介的优越性,首先发音器官肯定比发光器官容易进化而且消耗的能量也要少,同时声音通过语音语调语气的不同能传递大量信息,还不用占用四肢。祖先们可以通过互相喊叫来进行合作,杀死比他们强壮很多的各种野兽;见到妹子也可以通过吼歌儿来夸耀自己自己语言能力进化的好,是个不错的合体对象。人类的历史有几百万年,语言的起源几乎和人类一样久远,而文字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几千年。毫无疑问,文字的发明无论在东西方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它使文化得以传承,文明得以积累。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语言是以声音作为第一媒介的,语言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声音。
回到之前“穿越”的例子上去。你穿越回到了古代,受到了农民祖先的热情款待,你起初不太适应他们的口音和表达,但是这点问题很快就被克服了。你开始他们聊天,他们聊的内容可能很普通,东家长西家短,哪个将军又打胜仗了,今年的税又涨了,日子越来越难了。你在表达对古代统治者愤慨的同时,并不会觉得祖先们不会语言。而祖先们起初也没拿你当回事,就觉得你是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怪小子,或者怪丫头。可当你不经意的显露出你会识字的能力后,祖先们就会无比惊讶:哇塞,读书人诶!
其实无论东西方,古代的识字率都是很低的。而识字,我们将他称为阅读吧,只是语言的载体。比如古代遍地文盲,也并不耽误交流,甚至我们说孔子“只述不作”,更如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家,根本不识字;所以我们要知道:语言本质是声音的,而不是文字的。我为什么要刻意突出这点呢,因为在中国有文字崇拜的传统,我们历史上长久以来书面语都脱离白话文的文言文,更不用说诗词等“炼字”的传统,我们的文字也是区别于表音文字的象形文字,古代私塾的教育方式也是读经。这些种种传统反映到我们外语学习上,就会过分注重书面语,认为不读书识字怎么行呢?所以像早早就让孩子认字母的教育行为,也就不稀奇了。而成人也会过于注重书面语的学习,而忽视语言以声音为媒介的本质。
结合文法的部分,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进一步的结论:
语言首先是声音性的,习得语言的本质就是将语言的声音系统内约定俗成的“文法”规则内化。
大家如果懒得看分析,也要记住这条结论,以后还会用得到。